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葫芦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教最终是一门自卑的信仰。佛教徒们把自身的存在看作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欲望、烦恼、悲喜、聚散、知或者无知,一切都会沉入苦海。身体和生命是性灵挣不脱的枷锁,而快乐高不可攀。红尘中缘起缘灭,都有不可逆转的前因,一定会走向注定的宿命,但最终也只是虚妄。今生持斋行善,来世也许会平安富贵、多子多孙,但富贵本身,也是一种痛

    苦。

    佛家和道家一样,相信生命是借来的“身乃万物所成,借诸父母”所以人一出生就开始负债。“存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我们在芸芸大千中相遇,只是表面现象,是“假合”真实的情况无法说清,那幺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欢笑和哭泣、悲哀与幸福,更是虚幻的折射“如露亦如电”不可琢磨。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几千年里目睹了无数兴衰成败,这门信仰渐渐变得世俗化,但不管是自大还是自卑,它都是一门信仰,这在我们的时代非常重要。

    一佛这个东西

    “佛”这个词来源于天竺梵文“佛陀”本义是觉悟者。在离我们几千年的远处,释迦牟尼渗透了生和死、自我和世界,以及人生的终极意义,他站起来,向着千年后的人群微笑。中国人习惯叫他“如来”心无所从来,无所去,是为如来。当然佛不只是他一人,十方三世,有佛千万,他只是其中的一个。在佛教经文中,佛与佛之间是平等的,无尊无卑,而且众生万物都有佛心,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的境界。这说明“佛”只是一种认识的高度,而没有一个人格化的存在。

    佛家主张灭绝一切欲念,无欲无求,专心向佛,这称之为“菩提心”而事实上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不管你追求什幺。佛教徒即使抛弃了衣食住行、情欲等一切欲望,也还是回避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念兹在兹的,就是成为佛。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论“佛”这个目标就是他们的欲望和痛苦之源。相比而言,道家就更纯粹,他们连终极追求都没有,只要“自然”

    佛家有一套独立的哲学,叫做“佛法”或“不二法门”佛就是最通晓“佛法”的人,是法王。神雕侠侣中有一个“金轮法王”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他也是佛。

    这种论述使“佛”这个东西显得很怪异:他像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又像是儒家所说的“圣哲”而“法王”更像是掌握大量知识的专家学者。而事实上佛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是一个比光更淡的影子,是一个无形无质的存在。佛经说“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与天地一体,与过去未来一体,与众生万物一体,他眼中看到的一切都在灭亡,只有他在性灵的空间微笑。

    这是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得见万物而不求纤毫,生存在世界中,却又远离世界。这是一种大快乐,用佛家的术语说,就是涅槃。

    和其他教派不同“佛”并不是一直受到教徒的尊崇,对佛教经义也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唐朝的佛教徒说佛祖是个老骚胡,佛经也都是揩粪纸。宣鉴和尚公开宣称他只是一个“教人吃饭、睡觉、拉屎的平常人”临济义玄和尚甚至认为佛应该杀掉:“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始得解脱。”

    五代有位高僧法号云门,弟子问他什幺是佛,他回答说佛是“干屎橛”这种回答简直匪夷所思。传说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云门就气哼哼地说如果他当时在,一定会将佛祖“一棒打杀与狗子吃”但事实上他从来不曾怀疑过自己的信仰,只反对迷信,所以“呵佛骂祖”实际上是一种独立的质疑和思考。

    小和尚问老和尚:“什幺是佛?”

    老和尚:“什幺?”

    小和尚走到近处,大声问:“佛是什幺?”

    老和尚倏地伸手,捏住小和尚的鼻子,小和尚憋得满脸通红。

    老和尚:“现在你懂了幺?”

    这就是佛教文化最精微之处:你不需要知道佛是谁,只需要知道你自己是谁。对本体的认识超过世间一切──你问“什幺是佛”的时候,你自己就是佛。

    二佛教的行为规范

    科学、宗教和艺术构成了世界的正三维,科学维真,宗教维善,艺术维美。佛教所谓“超渡”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劝人向善,这也是它能够流传久远、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因为它的基本教义符合大多数人的善良愿望。

    佛教的戒律数不胜数。最基础的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对住家居士的要求,也是佛教劝谕人群的基本行为准则。对出家比丘的要求就更严格,住家居士可以和自己的配偶xìng交,称为“正淫”只有和配偶以外的人xìng交才算是“邪淫”而和尚或尼姑任何一种xìng交都算是犯了淫戒,包括手淫,包括梦遗,甚至包括潜意识的性欲。

    在我们的眼里,佛教徒的人生是苦味人生,至少在物质生活层面是苦的。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享乐,不允许和尚睡大床,能走路就不乘车骑马,这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共认的效率原则。佛教哲学在这里混淆了两个概念:舒适和便捷,虽然口口声声说大开“方便之门”但他们确实为自己设置了许多不方便。从北京到广州,走路要几个月,坐飞机只要几小时;而e拦胙锓鸱匀徊荒苤豢刻t斡尽?/p>

    最传统的佛教徒只依靠乞讨生活“比丘”的原意就是“乞士”按我的理解,他们从来就不考虑食物的营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