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上流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在村办小学里,除了教课之外,他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猫在屋子里,样子神神怪怪的,很少出门不久之后,学校的老师们惊异地发现,这个冯家和,他是在写书呢。他居然要写书!趁他不在的时候,人们偷偷地看过他写的一些草稿,那是一本他自己起名叫上梁方言的书在他的草稿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很多“注释”那“注释”是一条一条、一款一款的,记述的竟都是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天:

    注释一,此字,字典上解释为天空、天气、天然之意。普通话读音一声阴平。

    注释二,此字在上梁,首先在读音上被“儿化”了,它读“天儿”这字在读音上先先就被轻慢了,因为太遥远,也因为不可知人们对这个自然界最大的字反而不尊重了。所以,在上梁,当人们说到“天儿”的时候,反而有了一层戏谑、调侃、辱谩之意。村里一个叫黑子的就常说:“你看那jī巴天儿,热的!”

    注释三,在此地“天儿”还有钟表的意思,是时间的大约数,也叫“日月”这里的时间是用“熬”和“磨”来表述的,是很缓的。这个“天儿”是要用宽宽的脊梁去“背”的。

    注释四,在上梁,人们还是惧“天”的,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惧怕。从精神含意上说,引申为对权势、对不可预知的威力的恐惧。大权谓之“天”小权谓之“地”在这里“地”是实实在在的,是眼看得见的。“天”却很遥远,很宏观,就是一个炸雷打下来,还有个“闪”的时候,让你躲避。所以,在上梁,人们是敢于戏“天”的。如村西有位二秃子,敢骂娘,也敢于日天。有一次,他红着脖子与人“抬杠”喷着唾沫星子日骂上头的领导。那人说,你真有日天本事,告去呀?他说,屌!那人说,老天爷你也敢日吗?他说,屌个毛!那人一回头,说,咦,所长来了。他扭头就跑!

    地:

    注释一,此字,字典上为地球、陆地、地方、路程之意。普通话读音为重音去声。

    注释二,在上梁,此字只读轻声,好像怕吓着什么似的,是极为亲切、私密的一种读法。这里边先有亲娘老子的含意,次有(自家的)床上女人的亲昵,还有破鞋底、烂席片、笤帚疙瘩儿、屎罐子、尿盆子一般的随意。

    注释三,在上梁“地”在人们眼里是很小的,叫“一亩三分地”正因为这“小”它才充满了爱意。那爱是贴骨贴肉的,与日子有着致命的粘连。正因为爱到了极处,也蔑视到了极处,苦在里边含着,恨在里边含着,有人恨得用脚跺它,有人把它捧在手里包容的时候,它是海;渺小的时候,它是汗;背着它,太重;放下它,太轻;离开它,太空;走近它,太苦。绵绵长长的一个“地”呀,那真是欲说还休!

    注释四,在上梁,这个“地”字又有无限的延伸:它是扛在肩上的日子,当“背”字讲;它是衣食的来源,当“吃”字讲;它又是一方的守护和弹压,当“权”字讲,那叫“土地爷”在人们的意识里“天”是形而上的“地”是形而下的。“天”是父亲“地”是母亲。“天”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地”是绳索一样的近,它捆人哪。对于“地”因为它太近,是人人想逃离的。生于斯,那是无奈,告老时才想起还乡,那叫做回归故里。“里”就是“地”呀,热辣辣的“地”呀!

    人:

    注释一,字典上说,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普通话的读音为二声阳平。

    注释二,在上梁,这个字读“仁儿”音是定要“儿化”的。说起来,是很自甘、很轻慢的。在本地,人们最常用的口语是,人(仁儿),草木之人(仁儿)。所以,在这里,人与草木是平齐的,是同样低贱的。这个“仁儿”是在包裹之中的,是硬壳里的一个核儿,它的活就是一种挣扎,或者叫做“钻挤”“钻挤”是本地的常用土语,这里边的隐藏意是“逃”!

    注释三,在这里“仁儿”还有面具的意思,那是一种“伪装”“脸”就是人的面具。“仁儿”是最难看透的,它隐藏着一层层的包裹。老蔫在村里活了七十年“面”得不能再“面”了,老实得三脚跺不出一个屁来。“文革”中,由于出身不好,上学的小孩子给他脖子上插一黑旗,他就每天插着这黑旗走来走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去省里开会去了,说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

    中:

    注释一,此字原为居中意,为中间、中国之中。普通话的读音为一声阴平。

    注释二,此字在上梁,应为口语化的地方应承语,也叫“点头话”此地用两种声调,一为阳平,二为去声。如狗子说是一串“阳平”麦囤说的是一炮“去声”

    注释三,历史上,此字曾有“天下第一”、“天下之中”、“天下归心”之含意,这“中”曾有十分傲意,喊出来底气是很足,是一览众山小,很阳壮的。登封的告城观星台曾有过记载,那是天下的中心呢!后来就很心酸地“出溜”下来了,一路遭贬,几经演变(?)怎么就成了这种样子:它成了上梁的“点头话”成了实质上的“投降调”成了“臣伏句”成了狗子常挂在嘴边的无条件的服从:“中中中中中”成了麦囤的表决心式的“中!”——为什么呢?待查。

    受:

    注释一,此字原为接受、遭受、承受之意。被动词。普通话读音为二声阳平。

    注释二,此字在上梁,则是主动语,是很积极的词汇,是一种担当,是把土地扛在肩上行走,是“活”的同义,也是“劳作”的代名词。上梁读音略微,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村人们相互撞见了,如若不说那个“吃”字的时候,就会招呼说:“受哩?”对方的回答一准是:“受。”

    注释三,在乡间,此字甚苦,这里边似乎包括着生命的全部内容。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多少个烈日,就有多少个“受”那就像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劳作。在时光里,它还有扛、顶、支的意思,那“受”字的本身不就要一个站立的人用头来支天吗?!这个“受”是专门对“日月”来说的,它表述的是一种宽容与平和,是很大器的一种静。在上梁,这个“受”是有长度的,它以六十年为一个度量单位,那叫“花甲”过了花甲,就到了“不中受”的年纪了,那是期望着能放一个响屁的年龄。

    恶:

    注释一,字典上解释为:很坏的行为,与“好”、“善”相对。读音为二声阴平。

    注释二,此字在本地读为长音三声,语气是要加重的。而这个“恶”的含意却与本字恰恰相反,是极度的感叹调。如魁家的大姑娘要嫁到外地去,有人来村里打听这女子的情形,问到了罐爷。问长相时,罐爷说“——恶。”问品行,罐爷说“——恶呀。”问能力,罐爷长叹一声“——老恶呀!”于是,生生就坏了人家一门亲事。其不知,在上梁,这是上上之意的夸奖词,是一种由衷的赞美。

    注释三,此字在全国地方方言的使用中,怕也是独一无二的。“恶”是在何年何月何日演变为“好”呢?实在是无从查起。在这里,那感叹意却是十成的。那是对“才干”、“能力”、“智慧”的褒扬。在乡间,也许真正有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个“恶”字就是“突出”的意思了。

    吃:

    注释一,字典上解释为把食物放在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读音为一声阳平。

    注释二,在上梁,此字成了一个虚词,是一种具有问候性质的家常话,是客套,是礼仪。而“吃”的真正含意却由另一个字来代替,那叫“兑”!假如有人告诉你“上家吃去!”你是万万不能去的,你若去了,那就大煞风景了。

    注释三,在这里,这个“吃”还有“讹诈”的意思。常用的一个词叫“吃他”村后有一叫大盛的,常年游手好闲。他娘说,盛,你就吃我呢?他说:我就是吃你呢。他娘说,我要死了呢?他说:死了吃麻斤(他媳妇叫麻斤)。他娘说,麻斤要是不中了,看你咋办?他说:不还有“小”呢。他女儿叫“小”才三岁。

    日:

    注释一,名词。字典上解释为一、太阳。二、日本。读音为重音四声。

    注释二,在上梁,此字为名词动用,阳性的进攻性动词。读音极重,也极为昂扬。

    注释三,此字含意丰富,一切即——“日!”首先它是对“天”的宣战,含意即为“日天”是在想象中把天“操”一个窟窿!它方式是“形而上”的,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呐喊,是敢作敢为的代名词。

    注释四,此字含有极强的“革命性”与“造反”精神,是豁出来的“作”也是“拼命”的同义语。据传,一九四六年冬天,上梁贫协主席刘大傻,被二次杀回来的“还乡团”捉住,当即在河滩里挖坑活埋。那天,被人五花大绑推进坑后,他一直骂声不绝!当沙土埋到肚脐时,一打手问他:“屌都埋了,还敢日吗?”他头一梗:“日!——”土掩到脖子时,问:“还日?”他脖儿一扬:“日!”于是,这打手气了,捉一鬼头刀,贴地一刀横扫过去,那头斜插着飞出去,那骂声也跟着飞将出去:“我日——!”一泼热血溅在了七尺开外的树干上后来,那棵树一面发黑,被人称为“我日树”

    注释五,此字引申为男性对女性的肉体进攻,它等同于床上的“干”或“操”在上梁,这个极具有进攻意义的字,大多时间却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是嘴上的一种享乐方式,是意淫,是口头宣泄。

    跑:

    注释一,字典解释为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普通话读音为长调上声。

    注释二,此字在上梁只有一个含意,那是“求人”或“托关系”的代名词。一般是两字连读,叫做“跑跑。”村中秋人与凤仙结婚“好儿”已定下,灶已垒好,可连去乡政府九趟没有办下“证”来。后来,他爹说:“跑跑吧。”于是,就带着礼物去找了穗儿奶奶,穗儿奶奶坐“嗵嗵嗵”到县城找了万选(万选如今在县上工作),万选骑着自行车赶回来,托了他的一个当副乡长的同学,副乡长找到了乡民政助理,乡民政助理说,章不在“证”用完了。于是,副乡长说,!硬是把乡民政助理拽到了酒桌上结果,一趟就办下来了。

    叫叫:

    注释一,六十年代专用词汇。也是一个很女性的词汇。外地一般叫“皂角”洗衣裳当肥皂用的。每到夏季,河边上一片棒槌响,那定然是在衣袋里裹了“叫叫”

    注释二,在上梁,此后又演变成房事的“代名词”夜里,谁家媳妇房事做得好,就被称为身上长有“叫叫肉”大凡身上长有“叫叫肉”的女人,村里女人们是最看不起的,叫做“卖尻货”是“下贱”的同义语。

    虫意:

    注释一,此词囊括了人以外的、会发声的、一切弱小的生命状态。

    注释二,在上梁,此词含意深远,读时音必得“儿化”才亲切,是“小”、“弱”、“柔”的代名词。有时也是“挣扎”、“顽强”、“活着”的同义语。

    注释三,夜静的时候,房门外、草丛中、屋檐下,那一处处的响动,就是一个个歌唱着的“活”很小的很热烈的“活”“虫”也就罢了,可加了一个“意儿”那就有了十分的境界,说的是人之不如!

    注释四,村中有一老人绰号叫虫意儿。此人会学蛐蛐叫,学得极像,能把蛐蛐从草丛里勾出来。据说他祖上曾做过京城大官的门人,是专门养蟋蟀、斗蟋蟀的。传到他这一代,却只剩下这么一个名字了。

    哈菜:

    注释一,主要指菜瓜、脆瓜、面瓜。是瓜的同义语。

    注释二,在上梁,此词引申为“窝囊”、“无能”、“懦弱”的代名词。如村中有一叫保成的小伙,虽娶了媳妇,但媳妇三年不让他上床。出来后,村里人问他:睡了吗?答曰:睡了。再问:咋睡的?答曰:蹲着睡。村里人就说:哈菜!

    注释三,阳痿的别称。引申为下贱、卑劣之意。

    钻挤:

    注释一,对精明的注解,是能人的标志。

    注释二,在上梁“钻”和“挤”一向是连用的。人是埋在土里的,这是带“壳”生存的一种说法,要想破壳而出,没有“钻”和“挤”是很难走出去的。如村中万选,原是小学教师,常提着一罐小磨香油到县城里去送礼,礼也不多,就小磨香油、花生、柿子什么的,一年一年地送送着送着就送到公社去了;后来,送着送着,就送到县上去了。后来有人说起他,就说:“这人钻挤!”

    湿气:

    注释一,在上梁,这个词是“馊”和“霉”的意思。一般指已开始发霉、变质、有了一些馊味但还能凑合吃的食物。

    注释二,引申为陈年旧事,或许多年前的一笔旧冤、旧账,现在又被人重新提起——这叫“湿气话”如村里东升爹和东升娘打了一辈子架。每一次吵架总是有两句话开头,东升娘说:“早先,你爹赶集的时候,老丢裤腰带”东升爹就厉声喝道:“陈谷子烂芝麻的,说那湿气话干啥?!”

    搬仓:

    注释一,田鼠。

    注释二,一九六一年,大饥,全村男女老少都去地里挖“搬仓洞”用烟熏、用水灌、用尿浇逮住一只,喊声四起!挖出来一捧一捧的花生、玉米粒、麦粒等都成了救命粮。此后就引申为有存粮的人家,曰之“搬仓家”

    跑反:

    注释一,在上梁,这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注释二,在历史上,平原上战乱不断,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了“跑反”的概念。说到久远的过去,人们常挂在嘴上的是“跑反”那一年如何如何。上梁村炕“背饼”的技术,就是“跑反”时逼出来的。“背饼”有一脊梁那么大,日本人打来的时候就捆在背上跑,饿了就啃上两口,夜里还可以挡风,为上梁人躲灾时的一绝。

    后走:

    注释一,指女人再嫁。

    注释二,在上梁,这个“后”是再一次的意思“走”是“活路”的意思。但这个“走”是打了烙印的,就像一个特别的“记号”是一生一世都要背着的“耻辱”如长明家、国胜家、二套家都叫做“后走”

    出川:

    注释一,蚯蚓的别称。

    注释二,这是一个曲词。“出川”乃土中之物,与“钻挤”有异曲同工之妙。内里隐含着一个“走”字,是曲曲弯弯、破土而出的意思。“出川”在土里为“蚓”出土之后就是“龙”或“凤”了。比如村里花妞家男人,小名二狗,会巴结人。他原是个煤矿工人,后来跟着矿长当了通讯员,矿长喜好做一些花事,每逢干花事时,他就蹲在门口看着人就那么一曲一曲地混上去了,居然当上了副县长。此后名字也改了,改名为刘国干(意为国家干部)。于是人们就说他是属“出川”的!

    洋气:

    注释一,上梁人对“时尚”、“时髦”的统称。

    注释二,上梁人对外出数年、回来后仍坚持说“普通话”者,称之为“洋气”此时已有十分的贬义了。如万有家大儿子金斗,小名“挖斗”出外当了几年兵,复员回来后仍是满口京腔,说是改不了了。半月后,他爹做河工回来,问他啥时到家的?他操着京腔说“昨天晚上。”他爹皱了一下眉头,又问,驴喂了吗?他仍是京腔回道:“吁?吁是什么东东?”他爹抓起扎鞭就打!边打边追着骂道,王八羔子,坐爷碗上?坐你奶奶那盆上吧!你狗日的,吃羊屎蛋了?!

    半掩门:

    注释一,更深夜静,门儿半掩,等人之意也。

    注释二,引申为有夫之妇红杏出墙,勾引男人之意。

    注释三,在上梁,则专指某女,绰号“半掩门”此女有两儿两女,一曰门墩,二曰门闩,三曰大户,四曰小卫,却没有把为娘的看住。后来才知道,院子一角的茅厕墙上做有“记号”:墙头上搭一红裤带,可进;若搭一白裤带,则不可进也。后来,儿女大了,引以为耻,皆不认母。此女垂垂老矣,拄拐杖在门口骂曰:想我一老屄,扒明起早,养四张活嘴,还要怎样?!

    月亮花:

    注释一,树的影儿。很诗意,很想象的一个词。

    注释二,月光下,那树的影地颤颤巍巍的,或是一钱儿一钱儿,或是一羽一羽,或是一桠一桠,或是墨墨粉粉,动也静,静也动,丫儿丫儿的,像是梦中的情景,于是就有了“月亮花”之说。

    注释三,柔美。引申为好女子,狐媚女子;又引申为梦中思念之物事。

    茄子棵:

    注释一,指菜园地。

    注释二,乡村精神词汇,引申为“思想”

    注释三,若单说“茄子”则引申为男性生殖器。

    注释四,指“思想”不走正道,想偏了。有想法下流、低级之意。

    牲口屋:

    注释一,喂牲口的地方。

    注释二,五十年代的民间娱乐场所。也是村人“嚼舌头”或讲述“鬼故事”的地方,相当于一个村的信息发布中心。

    注释三,此处也为罐爷的代名词。罐爷善讲民间“瞎话”哪一日想吸烟了,就到牲口屋来,众人围着,递上烟卷,而后才开讲,一夜讲上一段,很解乏的。

    代销点:

    注释一,村里代销百货的地方。也专指经营代销点的东来,东来是村级的新闻发言人,表述方式为:“代销点说。”

    注释二,六十年代民间娱乐场所。村人传“闲话”的地方,也是信息交流中心。

    注释三“代销点”三字在此地又引申为“巴结”之意,也是专指东来的。

    喇叭碗:

    注释一,指挂在村中老槐树上的大喇叭。

    注释二,引申为一个村的“钟表”喇叭碗早上五点半,中午十二点,晚上五点半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时间)。

    注释三,老槐树下,七十年代的饭场。也是村里男人听戏和“抬杠”(即斗嘴)、打架的地方。

    注释四,官方的代名词。也是“政策”的代名词,叫做“喇叭碗说”

    出虚恭:

    注释一,古时皇家贵胄散落民间的词汇。一个乡村雅词,指放屁。

    注释二,民间郎中(中医)诊病号脉时的叩问方式,一般都要问:出虚恭否?

    注释三,这个词从大雅蜕变为大俗,有时代变迁之意,很苍凉的。

    点心匣:

    注释一,盛放糕点的包装盒。

    注释二,在六七十年代,引申为一个家庭生活状况的象征。这“点心匣”是挂在正屋梁头上的,匣的多少,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注释三,体面,也叫做“脸”串亲戚时,提多少匣点心,代表着“脸面”的大小。

    娘娘甜:

    注释一,统指一切特别甜的东西。

    注释二,泛指田间的水分多的高粱秆、玉米秆。

    注释三,暗指皇家食品。应是皇家贵胄败落后,隐名埋姓流落民间时,在“吃”的方式上对民间的影响。

    鲤鱼穿沙:

    注释一,据说,是皇家贵胄在逃难中遗失在民间的一种鱼的做法。

    注释二,饥饿年代的一种乡间美味。制作方法:小米与榆树叶儿加盐加水混在锅中用小火熬,熬至九成熟,盛在碗里吃,小口吸溜,那榆叶一游一游的,小鱼儿一样,很香。在上梁,这种“鲤鱼穿沙”早年曾吃死过一个人。此人叫余大肚,吃“大食堂”时,余大肚与人打赌,喝二十七碗!待放下碗时,眼已白瞪了。

    上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冯家和老师一张一张写在草稿上的。上梁小学的老师们看是看了,却一个个偷偷地窃笑,这能叫书吗?这不过是人们顺嘴嗑出来的“牙花子”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闲言碎语。要是这些都能写成书,还有什么不能写的?!可是,第二天,这个顺嘴说出来的“牙花子”竟然也入了他的书了于是,人们就不再理他了,说这不过是一个半疯子,你理他做什么?!

    就这样,他一写就写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他除了教课之外,每天就干着这么一件事情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居然写成功了。先是县上的文化馆有人来找他,后来,省上的出版社竟也有人来找他,说要给他正式出版再后来,县上竟要调他到文化馆去工作了!可他却说,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到了这时候,人们才终于弄明白,他之所以不走,是害了邪病了,老天爷,他竟然偷偷地爱上了他的“嫂子”——现任的女村长刘汉香。

    人们说,这不是一个花痴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