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东博书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朋友们让我介绍天下的具体内容,别光贴一图吊人胃口,那我就贴一片断,请大家欣赏一下革命土匪韩毓海的文采。需要说明的是,文中不少观点是俺亲口给韩毓海这厮传授的,这厮竟然没有在注释里标明!

    人间卢舍那

    韩遇害

    庄严美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佛陀。沿着高高的石阶徐步而上,当卢舍那一步步映入眼帘的时候,震慑之余,心中涌起的竟然是淡淡的哀愁与恬美。

    同行者中,有新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的孔庆东同志,其凝视卢舍那慧目良久,即赞曰:“此岂佛陀乎?——观其目光,如美少女企盼情人薄暮而至,似农家妇召唤劳作之夫君归来也!”

    卢舍那大佛,据说是唐武则天仿自己面容而建造,因此,她既是华夏惟一按照女性面容而建造的卢舍那佛像,恐怕也是世上最美丽的佛陀了。“孔庆东代表”肉眼凡胎,自然算是个粗人,故也难怪会发此感慨,竟将大佛“卢舍那”认成“中国之维纳斯”

    (卢舍那像)

    而想知道何谓“卢舍那”那就必须先知道所谓“佛有三身”:即应身佛“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折那”以及报身佛“卢舍那”而其间区别,权简述如下,以备多识者指正:

    首先,应身佛乃根据释迦牟尼仪容所塑造,因此,说白了不过就是释迦牟尼的遗像罢了。而法身佛,乃“佛法”之人格象征物,强调的是释迦牟尼肉身虽逝,而佛法永存。既如此,法身佛“毗卢折那”作为佛法之人格象征物,就既保存了释迦牟尼的部分特征,又集中了当世面相的全部优点,所以应该说是世间完美形象之集大成。

    而佛之“三身”之中,也只有报身佛“卢舍那”才宣称“现世现报”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而武则天以女人之身,不但敢于称帝,而且敢于称佛,更按照自己的形象建造庄严美丽之卢舍那——这在佛陀世界算起来,那也应该属头一份的豪举。

    众所周知,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教,盛行拜像和坐禅,积极于个人的“解脱”它认为众生在佛的指引下虽然得入涅磐,但最多也只能成为阿罗汉,而不能人人成佛;修来拜去,将来可以跻身佛界的,其实也只有弥勒一人。所以,小乘佛教专事烧香、磕头、拜弥勒,在艺术上造诣不高,充其量也就是大造弥勒佛像,以供烧香磕头而已。而我们所谓“迷信”者,多指这一路中人。

    而大乘佛教,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佛有许多化身,特别是积下许多功德得入“涅磐”的人,可以暂时不入,而是降下人世,普渡众生。而且,任何人不必出家苦行,只要信仰虔诚,敬佛与菩萨,则人人皆可成佛。“顿觉眼前生意满,回首世上苦人多。”――大乘佛教因此广泛传播佛生前无数次牺牲、为善的动人故事(一般称为佛本生谭),讴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人格,其对于佛教艺术,特别是北魏以来的石窟艺术影响深远。从莫高窟壁画到龙门、云岗石窟艺术,充满了对佛陀苦行、苦节的生动感人的叙述,夹杂了社会生活和人生斗争的描述。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才是佛教艺术最宝贵的财富,其中渗透着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大乘精神。而这种精神,就远非小乘的独善其身、专事向弥勒佛像磕头请安所能比拟。

    (大乘佛教崇尚千万佛的造像艺术)

    一般来说,魏晋贵族阶级推崇小乘,玄谈释老的玄学乃“性命之学”核心不过在保命养生;而北魏之后,大乘佛教方成了一点气候。这就是鲁迅在谈到魏晋佛学时所感慨的:渺渺茫茫说教的成了主流,而舍身饲虎的反而成了旁门左道。魏晋统治阶级之所以不能容忍大乘佛教的主要原因,乃是因为其“人人皆可成佛”之信念中,蕴涵着强烈的“众生平等”诉求。对于任何统治阶级来说,悠悠万事,其中“平等”这一件,当然最为他们所反对。因此,魏晋时代的佛教塑像中,主张现世报应、人皆可成佛的“卢舍那佛”自然就十分稀有和少见了。

    武则天平等的思想,首先因为她是女性。北方少数民族无一般汉族歧视妇女之伟大历史传统,鲜卑北魏更是几代母后掌握大权,以至于造成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以“子贵母死”这种前所未有的残酷方式,来与自己的母系争权(见田余庆拓跋史探)。拓跋圭被逼得山穷水尽,竟出此下策,也可见鲜卑女人大大地厉害。而唐初母系多鲜卑贵族,故尚有此“女强人”之流风余韵,这也是武则天能够上台的特殊历史条件之一。

    (明人绘武则天像)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争论之焦点,则集中于她所发动的政治上的最大革命——这当然就是开“文辞进士科”郭沫若先生等认为此举非常了得,从此以后,天下读书人(特别是文人)均可以“文辞进士科”出人头地,即所谓布衣入卿相;而且从制度革命角度来讲,武则天发动的这一社会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千年以降的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更变“死制度”为“活制度”为下层人可以进入社会上层开启了大门,也为社会各阶级的良性互动,制造了条件,唐时著名的贤相宋璟,诗人孟郊皆是拜进士科所赐。这种基于社会平等的制度构想能在武则天手中完成,不但是由于武则天本人出身不属于贵族集团(包括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而且更是由于她受“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思想影响,而此思想,甚至比近世之男女平等的“女权思想”更高一筹。

    (颜真卿题宋璟碑、明清进士题名碑)

    但对于武则天的这一重大政治革命,史学界也向来有更为强烈、尖锐的否定意见。陈寅恪先生即认为:武则天此举自私自利,缺乏远见,完全出于个人政治目的。她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而要想站住脚,就必须通过开文辞进士科来扶植新阶级,与原来的胡汉混合的关陇贵族集团抗衡。而正是武则天的别出心裁,开文辞进士科,结果才造成唐代开国之基石——关陇贵族集团瓦解;换句话说,武则天尽管不重男轻女,但却重文轻武,重汉轻胡,重视提拔年青知识分子而不照顾老干部,从而造成严重社会对立,实际上更为要不得。武则天后,原来为关陇兵府制度所凝聚起来的文武合一、胡汉合一体制重新破裂,尤其集中地体现在河北六镇军事集团与洛阳文士集团的对抗,即所谓初唐之胡人军队老干部子女,与武则天提拔的汉族知识分子年轻干部尖锐对立。此南北发展之严重不协调的结果就是玄宗朝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故与其说唐之衰败,是因安史之乱之六镇造反,不如说是由于武则天的政治革命分裂社会,种下了恶果所致。

    但无论赞成武则天如郭沫若,还是贬斥她如陈寅恪,武则天的政治革命――开文辞进士科,的确一举摧毁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一点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贵族集团,因为出了武则天这个媳妇而崩溃,竟然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贵族集团。武则天之后,进士科举却被延续下来,修修补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立国基石。这个意义上,武则天确实为中国历史划定了一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将自己塑造成了卢舍那的女人,以她的智慧与胆略,结束了惊心动魄、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