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新笔下文学 www.xxbxwx.net,男人的天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自由从业者说,在我们那个地方,对于烟草没有多少讲究,但古来就有饮酒的传统,而且把能否饮酒作为男子汉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我祖爷爷和我爷爷都是当时村里响当当的汉子,因为他们都是海量,尤其是我爷爷,据说最多的一次曾喝过三十碗。至于碗的大小,现已无从考证了,反正他就是凭借着自己的海量才在鬼子进攻那年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据村里人讲,鬼子进村那天,我爷爷正在跟村里人赌酒,喝到第二十八碗的时候,他突然说,各位快回家准备吧,鬼子就要来了。

    村里人以为他示弱了,其实,他完全没必要示弱,因为随着其他人不胜酒力退出他以二十七碗的优势已稳居第一,要不然就是醉了。如此想着,便没人肯信。

    这时,远处传来了枪炮声,鬼子竟真的来了。

    当时的村里人还很怕鬼子,独我爷爷不怕,只要有一个人不怕,大家就会慢慢地都不怕,因为大家终有一天会明白:鬼子也有血肉,一猎枪打去照样血花四溅,既这样便肯定不可能是总站在头顶监督自己的天神。

    这是后话,现在只说我爷爷帮大家匆忙转移后,鬼子已近在咫尺了,我爷爷便拼命地朝着与村里人转移方向相反的磨盘山跑。鬼子便没命地追,边追边开枪,子弹呼啸着尖叫着。我爷爷胳膊中了枪,弄得上衣血迹斑斑。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渲染我爷爷的狼狈不堪,只说为了逃避鬼子的追击,我爷爷果断地脱掉了血衣,高高地挂到树上,而自己则躲进了磨盘山。

    磨盘山因其状如磨盘而得名,里面八纵八横沟壑相连,不要说鬼子,即使本地人也常常转迷了方向而找不到出路,因此又叫“鬼见愁”。那时候的磨盘山不象现在这样光秃秃的一览无余,而是树林茂密,小动物活动频繁,而且常有野狼出没,蓦然地一声猫头鹰的尖叫,已足以让人陡生阴惨惨的感觉。鬼子怕中了埋伏不敢冒然进山,便朝山上胡乱放了一通枪,用刺刀挑着我爷爷的血衣走了。

    鬼子的扫荡自是无果而终,鬼子不甘心,便拿我爷爷的血衣做文章,指使汉奸用刺刀挑着我爷爷的血衣四处宣扬,说打死了我爷爷借以恐吓敢于反抗的人。

    我们不必费力去说我爷爷的行为在村里人对鬼子“怕到不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单说鬼子的谎言不仅没能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反而让我爷爷成了英雄,由此引起了一位美女的注意。

    这位美女就是后来的我奶奶,她是地主的女儿,却崇尚正义,爱慕英雄。我爷爷无疑已让她春心难耐,但她绝不相信谣传,便安排了对我爷爷的考察:为了测试我爷爷的胆量,考察被特意安排在晚上进行,道具则只有两坛酒和一小碟油炸花生米,主持人自然就是那个矮矮的瘦瘦的后来我应叫舅老爷的人,理由便是庆祝英雄大难不死。

    两坛酒对我爷爷来说,实是小菜一碟,花生米尚一颗未动,酒却早已见了底,而且面不改色心不跳。美女喜极,又说自己的一粒金戒指丢在了磨盘山,看我爷爷能否去帮着找回来。

    刚才已提及了磨盘山的阴森与恐怖,那个年代由于还不兴死人火化,村里死了人就埋到磨盘山上,久而久之落下了不少的磷,一到晚上便火花闪烁,及至到了近前又什么也没有,而若是放远了看却仍是火花闪烁,村里人当时不懂称之为鬼火。

    如此险地,不要说夜里,即使白天,村里也少有人敢去,但我爷爷二话没说就独自去了,第二天天未亮,那粒金戒指就被找了回来。

    事后提及此事,我爷爷毫不掩饰地说,其实自己当时怕得厉害,尽管自己努力地什么也不去想,脑子里却偏偏不时地就会冒上一些恐怖的东西,而且总忍不住去想,越想越觉得背后有人在跟着,回头看看却只有自己的月影,快走几步,仿佛又听到了跟随人的脚步声,头皮难免要一阵阵发麻。英雄终究要有英雄的样子,尽管美女忍不住把金戒指的方位说得甚是清楚并不难找,但因为紧张,我爷爷还是找了一夜,终于找到时,便拔脚逃命一样往回跑,到了村口才渐渐慢下了脚步,尽力地调理着呼吸而让自己在进了院落后保持着一副神定气闲毫不在乎的模样。

    美女并没有立即把金戒指要回去,而是让我爷爷帮她戴到手指上,我爷爷自是乐意效劳,顺便捏了捏她既柔且滑的小手,她趁势倒进了我爷爷的怀里,小嘴唇儿不住地在爷爷的脸上啃着,弄得爷爷脸上尽是红颜色。我爷爷很快就有了反应,用力地去吮她肥嘟嘟的唇……

    她比我爷爷小十五岁,这还不算,还有更关键的是,我爷爷是个穷鬼,房无半间地无一垄,自是大大的门不当户不对。因此,当我爷爷逼着媒婆去提亲时,遭到了我那位对穷鬼嫉恶如仇的祖姥爷的强烈反对,岂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他愤怒地摔碎了我爷爷送去的那两坛来历不明的自己强忍着馋才没舍得喝的酒,并把我奶奶锁进了自家的草屋,决不允许二人再见面。

    锁能锁住人身,但锁不住人心。我爷爷心疼酒,更心疼我奶奶。我爷爷悄悄吃掉了被扔到门外的碎酒坛里没来得及散尽的酒,便有了劲,在一个风高月黑夜掀掉了我祖姥爷家的草屋顶,把我奶奶从草屋顶上救了出来,两人私奔了。

    两个人有了男女之间的事,就生了我大爷,之后又陆续有了我爹、我三叔和我四个姑姑。由于我爷爷没有一时半刻能离得了酒,村里人便妄加猜测,我爷爷必是跟我奶奶做好事也离不了酒。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产量呢?

    戏言归戏言,且说有了我大爷后,我爷爷和我奶奶自是珍爱异常。在我们那个地方,长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衡量家道能否中兴的重要标准,就象皇帝立太子必立长子一个理儿。

    但那个年代,添了人口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添了人口就添了嘴,原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拮据了。迫于生计,我爷爷不得不舍了我奶奶和生不随时的我大爷和我爹去当兵。

    我爷爷打仗肯玩命,不久就被提拔做了连长。做了连长之后,问题便无法再掩饰了:我爷爷离不了酒,只要少了酒,我爷爷多半就会象犯了烟瘾那样哈气连天无精打采。

    那一年的仗打得异常残酷,敌我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常有敌我双方交叉宿营的情况。那天夜里,我爷爷被强自压抑了十多天的酒瘾犯了,便带领一排人悄悄摸进了一队人马的宿营地,里面成堆的酒让我爷爷欣喜若狂,虽有人提醒我爷爷,这可能是友军的营盘,但酒瘾让我爷爷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他武断地决定,先干了再说。

    幸亏他们只是打晕了哨兵而没有按照惯例送给对方原已准备好了的几十颗手榴弹才没能酿成更大的错误,原来他们摸进的竟是我军某团的团部。该团日前缴获了敌人一批酒还没来得及运往后方,不想让我爷爷他们占了先。

    这不是一个小错误,有了酒,我爷爷也没敢喝,静等上级的处分。其实,据我爷爷后来说,他偷喝了一瓶,只是量太少,没解馋反而把酒瘾虫子给勾了上来。

    了解了事件真相的团长发了火,摔了凳子,团部的命令绕过营部直接就下到了连里,命令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撤掉连长职务,由副连长代替,关禁闭七天。

    可这道命令没来得及传达,敌人的溃逃就开始了。由于少了酒精的支持,我爷爷的行动就迟缓,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的腿。这一仗,我爷爷所带的那个连因行动迟缓竟误打误撞地最先占领了并无人把守的无名高地,从而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使敌人得以全歼。我爷爷受了伤,又立了大功。

    团长亲自看望了正躺在担架上为自己的事儿而惴惴不安的我爷爷,功是功,过是过,他没有提我爷爷的过,而是安排自己的警卫员亲自送我爷爷去后方医院治腿,我爷爷一时好感动。

    感动归感动,我爷爷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带人摸进自己人团部的事儿已经传遍了后方医院,人们纷纷在谴责着。据说连师里也知道了此事,也就是说,伤愈后的我爷爷将成为全师的反面典型。

    我爷爷越想越怕,便只顾念我奶奶的好,尚未痊愈就偷偷地逃跑了,逃回了我奶奶的身边,因此落下了一个右拐子。

    那时候的信息远没有现在这样灵通,不灵通也有不灵通的好处,我爷爷逃回村里的事儿便长期无人知晓。既然没人知晓,一向鄙视逃兵的村里人便依旧敬重他,依旧请他吃酒,依旧喜欢把难题拿来让他决断,只要他做出了决断,村里人就会蜂拥着跟他走。此时的我爷爷已经不同于前些年了,毕竟指挥过百十号人的队伍,明显地干练沉稳多了。

    对于我爷爷的归来,我奶奶自是不问理由地喜欢。难怪村里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只要嫁了人生了娃,即使再有能耐,也会变得猫儿一样乖,想怎么捏就可以怎么捏。

    或许正应了这句话,自打有了娃后,我那生性泼辣执着的奶奶早已没有了跟我爷爷私奔时的泼辣,变得温顺而又现实。她那时的最高理想,便是老婆孩子有吃有穿热炕头,当然还得经常有一二坛能解我爷爷馋的酒,她最喜欢我爷爷象喝水一样喝酒的模样。

    然而,那个时候连这点儿愿望也不易实现。我爷爷的归来不仅没能有效地改善家里的生活,反而因又相继添了我三叔和我大姑姑而更加窘困起来。

    我三叔是个短命鬼,在我大姑姑出生后,由于我奶奶的奶水全给我大姑姑占了,他便常常偷吃。我奶奶便常恐吓他,而我爷爷却不以为然,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他的心目中是非常牢固的。偷吃也没能救了我三叔的命,饥饿和疾病终让他早早夭折了。

    如果说人都是自私的,结了婚生了娃的女人则尤甚,而有娃儿夭折经历的女人便近乎疯狂了。因此说我爷爷勇敢地带领大家分光了逃出去躲避鬼子的我祖姥爷的地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我爷爷回村便带有某种使命或者说他的觉悟原就那么高,完全是我奶奶从中怂恿撺掇的结果。

    分了地又要分房子,分房子却遇到了麻烦: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地是用来保命的,那是必须要分的;而房子则是我祖姥爷私家的,那是万万不敢搬进去住的,尽管我爷爷编了许多理由去劝说大家,却还是没人肯去。

    我爷爷和我奶奶算是铁了心,他们勇敢地从地窖里搬到了我祖姥爷的大屋里过起了生活,村里人才终于陆陆续续却又胆颤心惊地住进了我祖姥爷遍布于全村的草屋。

    生活刚稳定下来,我奶奶就又开始生产,先后生下了我二姑姑和三姑姑。这种在当时看来已算甜蜜的生活并没有多久就被现实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刚赶跑了鬼子就又来了还乡团。

    还乡团的头儿,就是我祖姥爷和曾经帮着我奶奶考察过我爷爷的我舅姥爷,虑及我舅姥爷的脾气,我爷爷预感中要出大事,便决定由我奶奶带着我大爷、我爹和我正在吃奶的三姑姑随着分头掩藏好东西的村里人一起出去躲藏,而我爷爷则带着我大姑姑和二姑姑跟村里的几名党员负责殿后。

    这样的安排,应该能够说明在我爷爷的思想深处绝对多少还存在一些侥幸:即使被抓了,我祖姥爷或许还能念及亲情,绝不会跟自己太过不去,更何况自己还带着他从未见过面的两个外孙女。

    这一次,我爷爷彻底错了:我祖姥爷和我舅姥爷所带的这些兵都是外乡人,如虎似狼地进村后,见是一座空村,便象着了魔似的,见房就烧。

    据后来统计,仅这一次就烧掉了六百多间房屋,其中一半以上竟是我祖姥爷自己的。我祖姥爷是骑着高大的东洋马回来的,见到如此光景,自要大发雷霆,却已于事无补。

    再说我爷爷跟几位断后的党员完成任务后原已顺利撤出,忽又记起我奶奶的那粒金戒落在了家里,便不顾众人的劝阻带着我大姑姑和二姑姑回去取。

    我奶奶和我舅姥爷原非一娘所生,我奶奶的娘是一个佃户的女儿,因娘家身份卑贱在家里地位就低,死得又早,临死时只给我奶奶留下了这粒我祖姥爷强暴了她之后才交给她的金戒。见了金戒就如同见到了娘亲,我奶奶自是对这粒金戒珍爱异常,因为我奶奶珍爱,我爷爷就绝不能丢掉,这并不在于它的实际价值,完全可以说我爷爷为对我奶奶的情所累。

    凭着猴子一样的机敏,我爷爷七闪八躲就绕过了正忙于放火烧房的团兵的视线,迅捷地返回了家里。

    千不该万不该,我爷爷不该在顺利拿到金戒后看到了墙角的酒坛。一时间,酒瘾发作,我爷爷虽在心里不断地警告自己要迅速离开,但脚象灌了铅一样无法迈开,又一个声音在试图说服自己:只喝一碗,喝一碗就离开。两种声音斗争的结果,便是我爷爷迅速地到达了酒坛边,喝了一碗又一碗……心满意足后正欲离开,却与已然闯进来的十几个团兵迎了个正着。

    那些团兵原就不周正,加之烟熏火燎,个个如同阎罗小鬼一般,我二姑姑此等小女孩何曾见过如此阵势,吓得哇哇大哭;我大姑姑见来人吓哭了自己的二妹,全然没有察觉到危险正悄悄向她降临,未及我爷爷阻拦,便已冲上去用嘴猛啃领头团兵的手背。领头团兵吃不住疼,用脚狠踢我大姑姑,正踢中了她的天灵盖,我大姑姑当场便死了;另一个团兵则开枪射杀了我那位恐惧地欲奔向我爷爷的二姑姑。

    眼瞅着两个小生命顷刻间就没了,我爷爷只呆了呆,便雄狮般大吼一声猛扑了上去,顷刻间便已撂倒了两个团兵,但好汉不敌四手猛虎难架群狼,我爷爷很快就累得精疲力竭了,要不是我舅姥爷远远地一声“留一个活口”的呼喝,恐怕我爷爷早死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下面的故事。

    及至我舅姥爷搀扶着我那位颤颤悠悠的祖姥爷赶过来时,我爷爷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了。猛然见到躺在地上血迹斑斑的人,我祖姥爷的瞳孔在不断地放大,他死盯着地上,手颤抖着指指地上,又指指我舅姥爷,竟然说不出话来了。

    舅姥爷自能明白祖姥爷的意思,他上前扶起了我爷爷的上半身,仔细地端量着这位令妹妹着迷的曾带头分掉了自己地产的妹夫,脸上几分无奈又几分迷茫,眼里竟挤出两颗泪珠儿打到了胸前的锦袍上。他轻轻地放下妹夫,吼一般喊过似乎已意识到点儿什么正惊恐地往后退着的领头的那个团兵,胸中的怒火一下子泼向了他。

    待被狠狠地抽了几个耳瓜之后,团兵头儿才终于看出了那么一点儿意思,原来从风风火火地带人进村的那一刻起自己就一直在做错事,霎时便蔫了下来,手忙脚乱地带人把我祖姥爷和我爷爷抬进正堂救治。

    我祖姥爷没能救过来,我爷爷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舅姥爷自是对我爷爷极尽亲热,不仅好吃好喝伺候着,而且不停地给我爷爷讲一些家国大事企图以此达到为我爷爷洗脑的目的。这叫做晓之以理,我爷爷早就猜透了他的目的,自不会去听他摆布,只顾山吃海喝借机积蓄着自己的力气。紧接着便来了动之以情,说什么是亲三分向,毕竟是亲妹夫嘛,我的就是你的,做哥哥的绝不会亏待了你。有了待遇自然要提条件,条件附着利诱不怕你不动心:只要列出村里的党员名单,不仅带人分光地产的事儿可以一笔勾销,而且可以做团长,姐夫郎舅抱成一团,既可以夫妻团聚,又可以高官得做,何乐而不为呢?高官厚禄,我照顾了你,你总得让我有法向上司交待。

    我爷爷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任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任你亲情利诱,就是一声不吭。软招不见效,自有硬招相待,反正你说也得说,不说也得说,不怕你不说。我舅姥爷怕是疯了,他彻底丧失了亲情,既然你死活不说,可就怪不得我了。——他把我爷爷绑到了村中央的那棵为防鬼子突然进攻而吊了一个报警钟的歪脖槐树上,任凭蚊子臭虫去噬咬他。

    据我爷爷后来回忆说,他当时的心情并不象后来电影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无私无畏,心里想的最多的还是“这下完了”。其实谁都不想完,便懊悔自己不该多贪了那一坛酒;懊悔归懊悔,终究也是没用的,除非自己当了叛徒,那样的话,我奶奶绝对饶不了他;他还想到了我奶奶和另外的三个孩子,他们可安好?最后我爷爷甚至想到了与我奶奶在一起时的旖旎风光。

    还乡团那帮兔羔子指定蹦跶不了几天,因为他们做的全都是断子绝孙的孽。我奶奶日后忆及此事时,常这样说。

    2

    现在且说当年的我奶奶惊闻噩耗,当场就晕了过去。我大爷、我爹、还有正咿呀学语的我三姑姑扑到我奶奶的怀里,不断声地哭喊“娘,你快醒醒”,声音都嘶哑了,其状甚为凄惨。

    这便是晕厥,不过,不要紧,当时村里流传着不少治疗晕厥症的偏方,待村里的爷爷奶奶们给我奶奶施予了一连串的我大爷和我爹虽竭力反对却无可奈何的掐人中卷腿抻胳膊之类的治疗后,我奶奶又醒了过来。

    清醒过来的我奶奶不再象过去那样爱说爱笑爱哼一些别人都叫不上名儿却甚是好听的小调儿,她默默地,一天里也说不上三两句话,当然也没有象其他女人那样嚎啕大哭。

    那天夜里,我奶奶嘱过我大爷要照顾好弟妹后,便悄悄地尾随着怕我奶奶误事而坚决不让她参加的由几名青壮年党员组成的我爷爷营救小组下了山。

    山下的防范非常严,人们正苦于无从下手在商量着对策,我奶奶已扛着我爷爷打猎用的那支猎枪跟了上来。其时,村中央的大槐树下正燃着篝火,映着我爷爷有气无力地耷拉着头的显得那样无助的身影,我舅姥爷则正指挥团兵往火堆里添加木柴,显然马上就要开始新一轮的逼供。

    有时候不顾一切往往就是办法,领头的党员正要埋怨不听劝阻跟上来的我奶奶,目睹了我爷爷惨状的我奶奶依然丧失了理智,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一声文绉绉的“我来也”,我奶奶已冷不丁地挣脱了阻拦,端着根本没来得及装火药的猎枪疯一样向我舅姥爷扑去。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大大出乎准备营救者的意料之外,也让我那位连我祖姥爷过世都来不及发丧一心要找出村里的**的舅姥爷一时间慌了手脚。准备营救者无奈之下只好向着团兵集中的地方接连投了几颗手榴弹,随着爆炸声迅速地跟着冲了上去。

    此时的我奶奶全然失去了知觉,她浑然不顾团兵重新聚拢了冲上来可能发生的危险,只顾抱着我爷爷痛哭,甚至忘掉了去解开捆在我爷爷身上的麻绳,直至营救者强行把她带离。

    真的好险哪,刚一撤离,只是暂时被打懵了的我舅姥爷便重新组织了团兵跟了上来。营救者便背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玩命地跑,却怎么也无法摆脱团兵的追击。

    惶然无措间,奔跑中的颠簸让我奶奶清醒过来。她迅即跃下营救者的脊背,仓促间便装好了火药,瞄准团兵开了火。这可是我奶奶第一次放枪啊,火药刚射出去,枪便落了地,我奶奶呆呆地看着放枪的结果:火药在空中飞行着,一遇到阻力立即就炸裂开来。

    这一枪不仅把跑在最前面的团兵打成了马蜂窝,飞溅的砂子还打瞎了正躲在团兵后面趾高气扬的我舅姥爷的右眼,团兵们才终于肯缩了回去。

    这一番折腾,我舅姥爷不仅没能查清村里的**,反而赔了三个团兵的性命和自己的一只右眼,自是暴跳如雷,发誓非要报此血仇不可,而我奶奶却从此被传成了穆桂英一样的女人。

    据我奶奶回忆说,她第一次放枪其实是非常害怕的,要不然,枪何以会掉到地上?她的手一直在抖,她发誓今生决不再捣弄枪。

    惨剧当然还没有结束,我奶奶随即便又承受了更加沉重的打击,面对着新一轮打击,我奶奶变得坚强起来,她冷静地应对着。

    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故事,我们不妨再真实地展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我爷爷救是救回来了,可任凭大家想尽了法子,仍然昏迷不醒。

    这头还在犯愁,被派出去找孩子的人抱着同样昏迷不醒的我大爷和我爹回来了,只不见了我三姑姑,见寻找者无奈地摇着头,我奶奶立时便明白了,孩子丢了!

    两个孩子倒是好救治,明显是饿晕了,只要喂一些饭,两个人便睁开了眼,惊喜地喊着“娘”同时扑进了我奶奶的怀里。问及他们三妹,俩孩子都摇头不语,费了好大的劲,我大爷才吞吞吐吐口齿不清地把事情的前后说了个大概:

    原来,两个大孩子待我奶奶离开后才发现,山里的夜晚竟这样静,静得没有一丝声响,偶尔的一声野狗的叫唤更加剧了这种在两个大孩子看来颇具神秘色彩的静寂。因为静,便害怕;因为害怕,哥哥便建议把妹妹夹在两个大人中间,每个大人分别握着妹妹的一只手,就这样蜷缩在一起以增加心里的勇气。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小大人开始感到了饿,饿了便想睡觉,想睡觉又不敢睡,唯恐丢了妹妹。哥哥毕竟是哥哥,自然要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哥哥便隔三差五地无话找话地跟弟弟拉呱以防弟弟睡过去,哥哥毕竟比弟弟大一些,心眼儿多一些,哥哥也有一点儿自私的成分,不想也不愿弟弟睡过去,因为哥哥也是怕极了这山上夜晚的静。

    那些不断重复不断有趣的少儿事倒是不少,但拉呱还是很快就无法进行了,不是因为没有了拉呱的内容,而是弟弟依然迷糊了过去。哥哥便开始憧憬,他分明看到爹娘正牵手向他们走来,爹的手里提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不,五个,每人一个的话,应该是七个。哥哥兴奋起来,急欲告诉弟弟,嘴却怎么也张不开,因为哥哥也迷糊过去了。之后,就不见了妹妹。

    我奶奶没有过多地责备哥哥和弟弟,用脚狠狠地踢了踢躺在地上昏迷不醒的我爷爷,骂了声“死东西”,便跺了跺脚独自去她曾经安顿过三个孩子的方位找我三姑姑。

    她同样没能找到我三姑姑,却看到一只野狗正在舔我三姑姑曾经穿过的一件花布小褂。我奶奶赶跑了狗,拾起小褂发现上面有血,再看野狗,留恋地在不远处停了下来,长舌头伸出来不甘心地舔着嘴巴,又有些恐惧地端量着我奶奶,随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必是让狗吃了,这个念头一旦在心里闪过,我奶奶的大脑如同受了重击似地眩晕起来,念头也象扎了根一样反复不停地盘旋斗争着,最终还是不情愿做出了准确判断,尽管我奶奶仍抱着最大的侥幸宁肯不这样。

    能够客观冷静地分析当时的形势,“让狗吃了”毕竟是最符合当时现实的结论。在那个年代,村里人都认为狗是能够饲养的动物中最忠实的能够帮助主人护院的一种动物,除非你赶它走,否则它宁肯饿死也决不背叛主人。正是感于它这一点儿,逢有好年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